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介绍 >> 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 正文

博物馆展品介绍

日期:2015年11月30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经济文化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在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们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和发展,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就必须要了解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们肩负着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神圣历史使命,就一定要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快速向前,宏扬我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山西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史发展博物馆的创立,目的就在于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研究的场所。让同学们 从中掌握金融知识,了解我国历史,热爱我们的国家,建设美好的中华。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加热爱我们山西财经大学,共创财大未来。

金融,即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对此有一妙解,“金是一种坚硬而固定的物质,融是融化流通的意思,金何以能融?这有赖于信用之火的燃烧”,“金融的重要意义是要金钱融化流淌,顶顶要不得的就是呆滞冻结。”金融活动是包括金融机构、货币和信用三大部分在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运动。按历史顺序,货币是最早产生的金融范畴。 中国的金融活动,尤其是货币的产生,更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以前。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高辛氏即传说中上古尧王的祖先帝喾。在司马迁看来,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在高辛氏以前就有了,只是缺乏史料而无法记载。在从货币产生至迄今为止的四千多年的岁月中,货币的形态几经变迁,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最早的带有货币性质的是实物货币。据古籍记载,充当过货币的商品的种类是很多的,如谷物和布帛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们产生很早,而且直至明清时期,还有人鼓噪恢复谷物布帛为货币。但由于其本身的缺点,如价值不易保存,不宜分割,价值低,不便于携带与运输,在发展中逐渐被淘汰。严格说来,这些实物货币还处在一般价值形式阶段,尚未发展到货币形态。中国最著名的实物货币是贝币,流通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春秋时期。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错币〉〉中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考古发掘也屡有证实。贝币俗称“鬼脸钱”,在商周时代被普遍使用。它是由海贝打磨穿孔而成。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海贝的采集及带往中原并非易事,所以在商周时贝币的价值较高。君王的赐贝是臣下极大的荣宠。贝币的单位为朋,一朋为十贝。商代的小子省壶铭:“甲寅,子赏小子省贝五朋,省扬君赏,用作父已宝彝。”西周中期后,金文中有关赐贝的记载逐渐减少。估计此时贝币因采集量激增而价值下降。除了天然贝币外,还出现了一些石贝、骨贝、铜贝等仿制品,它们在起装饰作用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行使货币的职能。东周后,贝币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退出了流通领域。王莽改革币制时曾设立贝货五品,但仅昙花一现。然而在边陲云南地区,直至元、明时期仍使用贝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