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谢孔祥毅教授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您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的研究中提出,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构成了金融制度变迁史,每一轮创新,每一轮监管都会造成金融业的新发展,因此,一部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制度变迁史。您认为始终贯穿于金融制度变迁的最根本的主线是什么?
孔祥毅:从历史的角度看,金融史就是金融创新史,金融史也是金融制度变迁史。无论金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形式如何,无论金融作用于经济的方式如何,历史上金融制度的变迁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金融创新。从微观上看,金融企业为了盈利,它必然不断地对自己已经使用的金融工具、正在进行的金融业务、正在使用的金融技术进行创新,借以发展自己,满足工商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扩大自己的业务、市场与盈利的根本出路;从宏观上看,金融企业的每一项金融创新,在满足各类产业发展需要并为本企业带来盈利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金融企业本质上是风险企业,它是负债经营,一旦出现债务链中断,势必造成社会性问题。于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金融监管创新,这就是宏观金融调控的制度创新。接着,金融企业为了自己的继续发展,又会设法绕过监管“红灯”,再一次进行金融工具、业务或技术的创新;那么政府也就不得不再一次通过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设置新的“红灯”以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这是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不论是金融企业的微观金融创新,还是政府监管的宏观金融制度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构成了一部金融制度变迁史。
记者:创新是金融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发展史常常也是金融创新史。中国近代银行家们,正是通过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制度和金融技术的创新推动了中国近代金融革命的发展。您认为推动近代银行家们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孔祥毅:推动近代银行家们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企业盈利与社会责任两方面。企业必须盈利,金融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技术、金融制度,才能找到新的盈利点,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利润导向的结果。社会责任也是银行和银行家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天天捐款于公益事业,而是以合理的资金价格、周到的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这是信义,天经地义。历史上有作为的银行家都不是唯利是图的掘富者,都具有造福社会的人生价值观,他们爱国亲民,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企业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通过银行业务献身于社会。结果,银行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个人自然也成就了大事业。那些唯利是图者,不懂得利与义相通相济的道理,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银行家。从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创始人雷履泰的座右铭,我们可以看出他成功背后的人生哲学:“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则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