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介绍 >> 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 正文

博物馆展品介绍

日期:2015年11月30日

珠玉也曾作为货币,《管子.国蓄》中称古代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因珠玉价值高,不会在小额的交易中使用,故为上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流通已超越国界,如弦高犒秦师是在郑国境外;孔子的学生子贡经商遍及各国。商业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激增,金属充当货币的优点日益彰显,金属价值高,可进行任意的分割并可冶炼还原,还不易腐蚀,便于携带与运输。因此,原始的实物货币逐渐被淘汰,金属货币开始大量出现。中国最早充当货币币材的金属是铜和黄金。概括地说,春秋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又呈割据状态,使列国铸币形态各不相同。根据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是在王畿、三晋地区流行的、由铲形农具演变成的布币。约自春秋晚期始,在燕、齐等地还铸有不同形制的刀币,一直流行至战国时期。圆形有孔的钱,在形态上更为进步,出现也较晚,大约在战国中晚期开始在各国流行,后为历代所沿用。它有两种形制,圆孔称为圜金,方孔称为圆钱。在南方的楚国,流行的是铜贝,俗称为“蚁鼻钱”,同时,基于金矿资源的丰富,还铸行过称量金币,有别于中原地区。

布币是铲形农具的缩影,布是“ ”的通假字。依形制的不同,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类。空首布首部中空呈銎状,又可分为弧足空首布和尖足空首布二型。弧足空首布又有平肩与斜肩二亚型。

平肩弧足空首布又分大、中、小三种。大型能够平肩弧足空首布面文多为地名,也有数目、干支。通长93—101、足宽约49—55毫米,重30克左右。流通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约延用至战国早期。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面文有一至二字,通长83—89毫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通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面文以“安臧”为常见,此外有“东周”等字样。通长63—74毫米,足宽39—43毫米,重15.3克左右,通行于战国早期至晚期。

斜肩弧足空首布亦称“削肩空首布”或“垂肩空首布”,布身两肩下斜。有大小两型,大型者,通长78—88毫米,足距45—51毫米,重18.6—27.2克。小型者,面文多为地名。通长约70毫米,足宽约40毫米,重13克左右。弧足空首布主要出土于河南洛阳一带,推知为周王畿及临近地区的铸币。

尖足空首布布身耸肩、尖足、方裆或圆裆,形体大小不一,大者通长137—145毫米、足宽约65毫米;小者通长117—125毫米,考古出土于山西侯马,推测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时晋国与卫国的铸币。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改进而来的,空首布的銎由空而平,故名。其形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依形制不同,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可知平首布盛行于战国中晚期,流通于周王畿与韩、赵、魏、燕等国。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它文字,背无文或有数字。秦统一后,布币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