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 » 正文

明清时期江右商的宗族教育— — —江西流坑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6-01-18浏览量:

后, 乃创办桂林书斋, 决意 “以儒名家” 。由是 , “悉出金帛, 多营书史,大启黉舍, 招延学徒, 士自远方多归之。 ”[1 ] 不数年,族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1014), 文肇四子滋、 湘、 渊、 淳全部中举。次年, 董淳进士及第, 成为流坑董氏荣登进士第一人。此后,董氏 “登科之儒, 累累相续”[2 ]。景祐元年(1034),董洙、 董汀、 董仪、 董师德、 董师道叔侄兄弟 5 人同科登榜, 一门五进士, 名噪一时 ② 。皇祐元年(1049),董伋、 董偕、董儞和董唐臣又四子登科, 同中进士。两宋三百年间, 董氏一族进士及第者有 26 人,其中北宋18人, 南宋8 人。每贡举之年, 董氏 “预荐名或七或六, 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

作者简介:徐雅芬, 女, 厦门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①相关研究成果可参阅丁钢主编 :《近世中国经济生活和宗族教育》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李琳琦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

育》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吴霓 :《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 》 , 《中国史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②南宋文天祥 《谢恩表》 中有 “名耀帖金, 一门而五董” 之句, 即用此典。

年辛未, 擢进士科近三十人, 武举、 特奏、 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 ”[2 ] 秘书省丞董傪、 监察御史董敦逸、 参知政事董德元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又靖康元年(1126), 宋廷以金人大举入侵 , “诏特设一科, 以谋略取士” , 时读京师国子监的董藻“名选第一, 时称武状元[3 ]。据同治十年(1871)纂修的《乐安县志》 载, 从宋初到宋绍兴十九年(1149)乐安置县前,境内共出进士 52 名, 其中流坑董氏有 21 名, 占40%;又解试举人 72 名, 而董氏占了 47 人, 达 65%[4 ]31 。近 200 年间境内科甲半数为董氏所占, 可见其科甲之盛。

科举业的昌盛, 使董氏宗族形成了以科举入仕为取向的浓厚文化氛围。村中除设置诸多家塾、 书屋, 延师课教本族子弟科举制艺及词章之学外, 还广为科举入宦者兴建各种纪念性建筑, 如北宋时为董文广一门 “五子联科” 建“五桂坊” , 南宋时为“恩科状元” 董德元建 “状元楼” , 此外还有 “宰相状元坊” 、“文武魁元坊” 、 “子男封爵坊” 等各种纪念性牌坊。这些楼坊建筑, 在向他人炫示董氏人文之盛的同时,也为族中子弟营造出一种好学上进、 光宗耀祖的浓厚氛围。在这种科举文化氛围的浸润下, 董氏子孙多寒窗苦读, 以求他日仕进。科场竞争毕竟激烈, 许多人虽皓首穷经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