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 » 正文

明清时期江右商的宗族教育— — —江西流坑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6-01-18浏览量:

曾经担任太医院的御医。

三、 宗族教育与宗族经济的关系

明清时期流坑村宗族教育的发展, 得益于宗族经济的支持和推动。明初, 流坑的宗族经济主要来源于宋代仕宦先祖所累积的财富。宋代官禄甚丰,故流坑董氏的仕宦之兴也为宗族经济带来了莫大好处。如南宋董定德中进士后, 官吉州司法, 以“享禄丰厚” , 数年中就“家雄于赀, 田边村陌, 山林川陆跨有邻疆”[11 ] 。明中叶以后, 随着流坑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竹木贸易等渐成为宗族经济的主要来源。一些商人货殖起家后, 将部分所得捐给房族, 充作公产。较大者如康熙时有董文德捐 600 余石谷租之田入镜山房;嘉庆时董余庆捐鱼塘一口, 店房一栋, 米寮一大股, 住一座, 地基一块, 制钱 12 余万枚入校书房[12 ] 。纵观明清时期流坑的宗族教育, 其经费来

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房族公产。董氏宗族公产一向丰厚, 明嘉万间, 以董燧为代表的官绅在董氏大宗祠增设“彰义堂” , 规定“自今以后, 有助银十两, 田地价十两者, 祀一人。二十两者, 夫妇同。近各派有丁粮银至四五十两者, 亦合推祭所先。 ”[13 ] 这种捐银附祭制度,以后又被各房效仿。它的确立, 对董氏宗族扩充资产起到重要作用。嘉靖十五年(1536)以前, 大宗祠主要产业有田 170 余石, 旱地 6 段, 山地 3 块, 而到民国时期, 已有租谷二三千石, 山林 10 余万亩。即使在大宗祠以下, 各支公房祠堂一般也都有二三百石的田产。这些房族公产, 部分便被用来兴教助学。二是族人集资。一些族人深刻体会到教育对宗族发展的重要性, 自发地集资兴学。如双桂房之董昱盛、 董接奇、 董俊敏等人, 认识到“自来人才之兴由于教育, 教育之备本于积储”[8 ], 因而组织“养正会” , 捐资买房置田, 收取田租以用于教育。这些集资办学者多为致富后的商人, 对于他们的义举, 房族通常都会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和支持。

三是个人出资。村中不少书院, 都是个人出资兴建的, 但受惠的却是整个房族子弟。如董燧建蓉山书院, 董学文建亦简书院(后人称“司马书院” ),均属个人出资。宗族教育的发展, 反过来又对宗族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流坑村宗族教育的鼎盛是在明代中叶, 清代以后就逐渐走下坡路, 以致康熙时期有族中老儒发出 “式微甚矣” 的感慨[14 ] 。而流坑村竹木贸易的兴起则是在明代早中期, 清代前期最为繁盛。清代前期, 董氏从事竹木生意者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获利也最丰, 远非明代中后期可比。流坑董氏完全垄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