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 » 正文

明清时期江右商的宗族教育— — —江西流坑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6-01-18浏览量:

名落孙山, 于是便选择返乡从教, 期冀子孙将来能遂己之志。例如流坑“道学之宗” 董德修一家, 其父董云举科场失意 , “惟以义方教子” [3 ] , 其兄仲吉科第未举, 遂居家讲授。德修本人曾三赴漕试, 皆铩羽而归, 遂隐居力学, 教授于乡。与一般授馆塾师不同,德修为陆象山的入室弟子, 故以倡教陆氏心学为己任 , “终日静坐, 潜心理窟”[5 ]

, 最终成为南宋著名的 “槐堂诸儒” 之一, 人称“心斋先生” 。《宋元学案》 亦有其传。此外, 族中也有一些仕宦罢官或辞官归里后, 隐居村中施教讲学, 成流坑宗族教育的优秀师资。

在与流坑村相距咫尺的曾姓板桥村中, 尚有著名的西山书院。西山书院因翰林学士、 参知政事真德秀曾就读于此十三载, 并以西山为号, 而名扬四方。据 《乐安县志》 载, 宋末文天祥亦曾访寓于此,并题有诗句。西山书院虽系南宋知名理学家曾丰所建, 为其讲学之所, 但因曾、 董两家世为姻戚, 关系融洽, 故董氏族中子弟亦有不少就学于此。元朝入主中原后, 竟有 30 年未开科举, 致使众多流坑士子望而兴叹。但即使如此, 村中长辈仍“力以诗书敦勖后进” 。以后实行开科取士后, 董氏因为家学渊源深厚, 而“授业于外者八九十人。三岁大比, 较艺棘围者不下二三十人。 ”[6 ]

二、 明清时期流坑村宗族教育的发展

入明, 政局平稳, 社会安定, 江西经济逐步发展,流坑董氏也逐渐成为一个三四千人的强宗大族。由于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 赣江―鄱阳湖航道的重要性得以提高, 货物与客商流通量不断增大, 江西本地商业日趋繁盛, 乃至最终形成一个势力很大的“江右商帮” , 垄断着江西境内瓷器、 药材、 木竹、 茶叶、 夏布、 纸张和大米等名特产品的经营。流坑村位处赣江上游乌江河道由湍变缓、 由窄转宽处, 又是县邑的水陆冲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董氏依托其所处的地理便, 借助强宗大族之势力, 渐渐把持了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 并成为江右商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竹木贸易等商品经济活动的推动下, 流坑村宗族教育出现了几个新的重要变化。

1. 大兴书院、 精舍。宋元时期, 流坑村仅有桂林书斋、 子男书院、 西山书院等少数几所学校。到明万历年间, 据董氏族谱记载, 村中已有书院 17 所、 精舍2 处。到清道光时, 书院更增至 22 所, 新增 5 所 ① 。这些书院、 书屋多为纪念族中的先贤所建, 故以其名号命名, 如心斋书院系纪念流坑“道学之宗” 董德修(号心斋), 雪峰精舍系纪念明代御史董时望(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