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史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晋商史料 >> 正文

晋商在商业革命中崛起

日期:2013年10月16日

商代,山西地区出现了不少城市,特别是封国和方国的封地中心,“比如今长治市西南、榆社、介休西南、太原南部、平陆县北、石楼县,都为商人们开辟了市场。此外,部落酋长的驻地和商王朝在山西统辖范围以外的周边部族,也是商人的贸易之地。他们用珠玉、饰品、食盐、织物、牲畜、毛皮以及奴隶等进行交易;酒不仅是当时社会上层不可缺少的饮料,而且也是社会下层普遍需求的商品。当时有所谓“屠畜易酒”之说,这大概指的是一般平民”[8]。因为那时太原地区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叉地带,这对商品交换流通影响很大。由于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商人阶层,商业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物的物品种类由宽泛变得简约,在山西地区,有当地农具铲子,有打仗或者自卫用的刀,有纺轮,也有来自海边的装饰品海贝,海贝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就用兽骨、玉石磨制骨贝、石贝,青铜出现以后,就用青铜仿制海贝。1971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保德县林遮峪商代墓葬中发掘出铜贝109枚,海贝112枚。[9]证明商代时,山西已经开始使用了铜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晋国经济富庶,手工业发展,很多农产品与手工业制品进入市场,加上汾河与黄河水上交通,商业繁荣。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登基时,把百工和商贾纳入政府管理之列,使之成为官工和官商,即所谓“工商食官”,制订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10],即减轻商税,除盗安民,商旅沿途往来安全。随着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废弃,自由商人大批出现。《史记·赵世家》记载:上党“有城市邑十七”。在这些城邑里,一般“列市成行,店铺林立”,牲畜也在交易之列。[11]在太原以北以西地区,农牧相杂或以牧为主,以游牧狩猎为业的戎狄民族,不仅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商人进行贸易,而且“贵货易土”,连他们赖以发展畜牧业的草地和宅圃,有时也用来同商人交易,换取其所需物资,所以商人们在那里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山西自古有“盐铁之饶”,凡经营盐铁的商人,都很快发迹。《国语·晋语》中提到这些暴发为巨富商人时曾这样记载“夫晋之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12]司马迁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杨(今洪洞)、平阳(今临汾)陈西贾秦、翟(指陕西和西北戎狄民族),北贾种、代(山西阳高和河北蔚县一带)。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温(温县)、轵(济源)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13]可见山西已经成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商品交换的枢纽。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和规模的扩大,以生产工具和其他实物作为媒介物越来越不方便,不易分割,不易携带,体积大,价值低,而铜的出现与运用,使商品交换的媒介物逐渐被青铜替代。前述1971年保德林遮峪商代(公元前1600-前1100年)墓葬铜贝出土,堪称中国铜铸币之滥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公元前600多年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铸币早500到1000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