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史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晋商史料 >> 正文

晋商在商业革命中崛起

日期:2013年10月16日

西汉以来,潞、泽栽桑养蚕、缫丝织帛已很普遍,使山西得以用丝绸对外易货,除有少数山西商人经“丝绸之路”西去做丝绸买卖外,多半是西域商人来山西交易,间或有欧洲商人前来,各地多留有他们的足迹。《中国交通史料汇编》说:“清末西人在山西霍州灵石县地方掘得罗马古铜钱十六枚。现钱面镌文,盖悉为罗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教皇帝时代所铸者也”,梯拜流斯为罗马第三代皇帝,时值我西汉末、东汉初年。当时,灵石为山西古代三大都会之一,是来往于晋阳、洛阳、长安之间的要冲。灵石出土外币说明那时外商是假“丝绸之路”之便而来到山西的。与此同时,北越长城,途经蒙古,到西伯利亚转欧洲的商路,成了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另一条“丝绸之路”的分支。这从西伯利亚和山西境内发掘的青铜器、以及太原通往蒙、俄边境和林的路上挖掘出土的汉代漆器都可以得到证明。[17]两汉时期,山西地区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除了盐铁及其它日用品外,粮食也经汾河、黄河漕运长安。《汉书》卷七十六载:“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18]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城市商业管理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西晋(公元265-316年)到北魏统一北方以前,战乱不停,冲击农耕,商业凋敝。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公元398年)以后,社会稳定,商品交换随着经济恢复与发展而趋于活跃,除与南朝通商外,还恢复陆上丝路贸易。随着佛教交流活动的发展而有了频繁的商业往来。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提到,在今吐鲁番、西宁、太原等地,均先后发现过四世纪以来的拜占庭金币和波斯银币,即为佐证。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晋阳城是各地物资集散地,大量的畜产品、手工业产品在此交易,与国内以至西域诸国贸易往来。甚至城内出现了依靠租赁店铺而获取利润的人。当时,中亚、西亚人成群结队,络绎而来,在晋阳地区进行贸易。政府还设立专门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的场所,便利来华外商的生活和商务活动,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1999年7月9日,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发掘了隋代虞弘墓,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证,虞弘的祖先出自西域,他从其父起就已经转变为或者依附于一个柔然的部落,成为柔然手下的官员,曾出使波斯和吐谷浑,北齐时作为使节来到中原。不久柔然王朝被高车族灭亡后启用了他,随后又在北周、隋朝受到重用,临终前为隋朝的仪同三司,封爵广兴县开国伯,食邑达到了六百多户之多。在他59岁时,卒于并州(太原)。虞弘在公元579年前后曾统领代州、并州、介州三州的检校萨保府。萨保府是专管入华西域人事务的机构,其首领多为粟特、突厥等胡人,由于职责特殊,萨保的身份非同一般,检校萨保府级别还要高于萨保,这就是虞弘。[19]在虞弘墓出土地5公里外的太原市王家峰,有一位北齐将军徐显秀的墓,墓内壁画墓主人仪仗队中也有胡人形象。太原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主要是晋阳向西与灵州相通,向南可达长安和洛阳,向北通漠北突厥,向东则可到达河北道重镇恒州和幽州。天然的地理优势,山西地区成了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山西始终参与了与西域文明大交融,特别是素有“古代世界商贩”的中亚粟特人的络绎而至,带来了异域的物产、风俗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晋阳商业文化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