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史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晋商史料 >> 正文

晋商精神及其传承

日期:2013年06月15日

山西人不仅很早就重视国内贸易活动,而且从事国际贸易也有悠久历史。早在公元7世纪前已经介入了国际贸易。在唐代时,山西人就进入了丝绸之路,销往中亚一带的丝绸多数是山西潞安府产品,其次是河南鲁山、山东潍县等地的绸子。当时高平、阳城、沁水的丝绸不仅进贡皇家,而且出口西域各国。除丝绸外,出口品有临汾的麻纸、太原铜制品等等。这些商品沿太原——长安西去的丝绸之路,销往波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途中山西灵石县有个“胡贾堡”,传说该村得名于其为西域商人往来旅居之处。《通典·边防》中《经行记》说:杜环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被俘十载,他在大食(今阿拉伯)的都城亚俱罗(即关德,今伊拉克境内),看见河东人乐、品礼两人正在织绢。[14]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游历山西,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回忆:“这里(太原一带)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加出名。这些军械,专供皇家的军队使用,十分便利。……离开太原府,再西(南)行七天,经过一个美丽的区域(指晋中盆地),这里有许多城市和要塞。商业、制造业兴旺发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过了这个区域,到达一个很重要的大城市,叫平阳城,城内同样有许多商人和手工艺品,这里盛产生丝 ……”。

山西人在数千年的经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经验代代相传,屡经提炼,逐渐成为晋商的圭臬,隐含着晋商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晋商口传商谚之中。比如:“诚信是金,以义生利”;“公道取财财自来”;“笑脸常开,和气生财”;“得利一时,自阻商路”;“君子行德,小人适力”、“天下买主,衣食父母”、“宁舍银钱,不结冤家”;“孩子靠养,招牌靠闯”,等等。

资源的地理禀赋

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晋商的边贸商业的长期性。汉、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持续不断。清代,晋商不仅进入蒙古地区,而且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凡持有“护照”,俱得过界与俄罗斯往来,进行互市。从此山西商人就北进俄罗斯,以至欧洲,直达彼得堡经商。在俄经商的山西汾阳县人到1917年超过一万多人。榆次的常家大德玉、大美玉、独慎玉,汾阳牛家壁光发,太谷曹家锦泰亨,祁县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合作的大盛魁,乔家恒隆光,平遥蔚盛长等等,都以恰克图为中心,对蒙古、俄罗斯和欧洲进行贸易。马克思说:“由于这种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就由一个普通的要塞和集市地点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它变成了这一带边区的首府,荣幸地住上了一位军事司令官和一位民政官。”[15]山西人在俄活动的主要城市有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克特斯克、克拉斯诺亚茨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纳乌、巴尔古今、比西克、上乌金斯克、聂尔庆斯克、彼得堡等等。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晋商开拓了明清时代的山西南北、东西两条交汇的国际大商道和海上对日贸易。(详见第二章)。祁县合盛元票号将其分支机构设往日本横滨、大阪、东京、神户和朝鲜的仁川,称为合盛元银行,从事国际金融业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