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史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晋商史料 >> 正文

晋商精神及其传承

日期:2013年06月15日

晋商走向全国以致国外,与晋商所处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是有关系的。对俄罗斯贸易,因为俄国人需要中国的茶叶,在没有轮船、火车的年代,山西的特殊的地理区位帮助了山西人,让晋商开通了万里茶叶之路。同时,山西的煤炭资源与手工业的发达,也是山西商人商品输出的有利条件。清代中期,“荫城铁货奔流全国”,铁货交易年均一千余万两白银。荫城治铁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制钢为主干,辅以炭块炼铁、坩埚炼铁、渗炭制钢、夹钢、贴钢、擦生等冶炼加工工艺的生产技术体系。

历史上山西地下资源与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制品,始终是晋商输出商品的重要内容,铁锅、铁器、铁丝、丝绸、烧酒、纸张、烟丝、盐碱等等。手工业产品的发达,除了与地下资源的自然禀赋以外,也由于山西水旱灾害不至于饿死人,而且元代以后战争相对较少,人口繁衍快,耕地不足,清代晋城大阳的大部分人从事手工制针。手工业生产与商业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这批手工业制作与销售商人,世代相传,其人生观、价值观与信仰,不能不刻有他们生活方式的印记。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高平县马村,商人手工业家族颜家的《颜氏宗谱》记载了颜嗣超撰写的《家训十条》,包括孝顺父母、诚祀祖先、和睦兄弟、教训妇女、男女婚配、勤劳稼穑、书香继世、生财有道、培植子孙、保身安分等。其中“生财有道”条说:“谷乃养命之本,财为扶身之源,世俗之中缺一不可。膏粱子弟不思远营,坐食山空,何以资生?庶民之家,创业之人,必先开财源、节财流,思谋生财之道,营运之法,奔走道路不惮劳苦,由小而大日有进益,生生不已,自然用之不穷,取之不竭。勤可用致富,富自可以生贵,兴家立业,何可限量?先贤货殖,贫而能富;管仲持筹,富国强齐。前人已验之成法,后人所当奉而尊之也。”[16]世代相传的商人家规,渗透着浓厚的晋商文化与商人精神。

和谐的中庸哲学

《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的尧、舜、禹、夏,都在山西建都。尧、舜都是最早的明君,礼让禅位,公而无私。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到山西为侯,要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叔虞按照成王要求,在山西既适当保留了夏代以来的一些制度,维护夏人传统习俗,又依照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习惯分配土地,暂不实行井田制度,实行了不完全等同于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逐渐孕育了政治上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经济上求同存异、自强不息的唐晋文化的特点。后来,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互市,始终是积极的。1570年(明隆庆四年),出身山西永济商人家族的宣、大、山西总督王崇古,经过多方交涉周旋,疏通蒙古上层贵族关系,说服朝廷决策当局,实现“俺达封贡”,汉蒙互市,使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