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史料

晋商史料

晋商史料

首页 » 晋商史料 » 正文

晋商在商业革命中崛起

发布时间:2013-10-16浏览量:

西汉以后,黄金藏匿,流通中货币主要是铜钱,也有少量布帛。铜钱由国家垄断铸造,而民间私铸也常常出现。公元118年 (汉武帝元狩五年),鉴于半两钱过重,不便流通,废止半两钱,统一行用五铢钱,迄公元621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行用开元通宝止,七百年间五铢钱为中国的主要货币。但其间的魏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各个政权都铸行自己的货币,在太原地区就有曹魏的五铢,后赵石勒的丰货,北魏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北齐的常平五铢,北周的布泉和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五铢等等。

公元581年杨坚灭周建立隋朝,封次子杨广为晋王,镇守太原郡,后来继承皇位称为隋炀帝。公元618年李渊父子灭隋,因其发祥地太原是古唐国,祖父李虎又在南北朝时被北周封为唐公,李渊继承这一爵位,故立国号为唐,太原是大唐帝国的发祥地,遂升为大总管府,领十三县。公元690年改称“北都”,公元742年再改“北京”。唐王朝在晋阳不仅储备军用物质,又大修宫殿城池,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派大将李勤在汾河东岸修建东城。后来女皇武则天派刺史崔神庆在汾河之上建筑中城,形成了都城、东城、中城水上连城的北方最大的景观。晋阳规模宏伟,府库殷实,户丁雄盛,成为除长安之外最大的城市。当时的晋阳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富庶,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全国铸造货币的中心。铁制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锋利无比,铁镜、铜镜盛誉全国。此外,晋阳硝石、葡萄酒都是当时的贡品。唐代的晋阳不仅城市繁华,而且文化荟萃,人才辈出。《通典·边防》中《经行记》记载,唐人杜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至西海(即地中海),在坦罗斯战役后被俘,在大食(今阿拉伯)居住了十年,后被释放,从海路回到广州。他到过该国的都城亚俱罗(即关德,今属伊拉克),看到“梭绢机杼”和“织络者河东人乐义懁、吕礼”。[20]这说明山西手工业很发达,在公元8世纪就已在阿拉伯国家传授技艺了。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晋阳为北京后,与首都长安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通典》卷七说唐代开元年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金融业的萌芽

南北朝时期,借贷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货币借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事。《北齐书》卷22《李元忠传》记载李元忠“性仁恕,……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勉责,乡人甚敬重之。”[21]。当时,一些办理借贷活动的信用机构,谓之“质店”。到唐朝,又出现“柜坊”、“僦柜”、“寄附铺”等信用机构。这些办理信用业务的机构多是兼营,还不是专业金融机构。山西人参与当时信用机构,史料亦有记载,比如存款于寺庙,《会昌解颐录·牛生》记载:“牛生自河东赴举……至菩提寺,……僧喜曰,晋阳常寄钱三千贯文在此,绝不复来取。某年老,一朝溘至,便无所付,今尽以相遇。”[22]晚唐晋中祁县人温庭筠(约公元812-870年),在他的《乾潠子》中《扶风宝乂(yi)》记载:“尝有胡人米亮,因饥寒,乂见辄与钱财帛,凡七年不之问。异日,乂见亮,哀其饥寒,又与钱五千文。亮因感激而谓人曰:亮终有所报大郎。乂方闲居无何,亮且至,谓乂曰: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乂西市柜坊,锁钱盈余,即以直出钱市之。书契日,亮与乂曰:亮攻于览玉,尝见宅内有黑石,人罕知之,是捣衣砧,真于阗玉,大郎旦立致富矣。”[23]唐代金属货币数量不足,出现票据,号称“飞钱”。宋代发展为纸币,名曰“交子”,初由商人发行,后改为政府发行,宋神宗熙宁年间“河东潞州设交子务,发行交子”。到金元时代仿行宋制,发行“交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